9月16日,投资48.5亿元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拟增加床位3000张。届时,这家医院的总床位将达到1万张,居全国第一。尽管医院越建越大,且床位越来越多,但看病难的尴尬却仍然没有缓解,堪比“春运”。大医院陷入“建楼就住满,住满就建楼”的怪圈,本就资源匮乏的小医院如何存活?
尴尬的是,尽管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来越多,但医院的拥挤状况却没有缓解。“超级医院”里床位难求,很多患者与陪护家属挤在走廊里的加床上。
上述情况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既然病人拥挤的原因是医院的接待能力不足,那么医院扩大了,接待能力就会增强,即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其拥挤情况总应该有所缓解吧,为什么真实的情况会截然相反呢?
实际上,看病难的主要症结不是大医院的接诊能力不足,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欠缺。每天各大医院繁忙景象的背后,是这些医院在越俎代庖地做一些本该是社区医疗机构完成的医疗工作。
如今的大医院,无论是医生水平,还是医疗设备,都远远优于基层医院,而一些中小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不仅缺少有实力的医生,缺少基本的医疗设备,甚至连一些常用药品也缺乏。如此厚大薄小,怎能不出现类似的尴尬、形成恶性循环?
过快扩建大医院不如优先“升值”小医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基层群众的看病难,也让大医院走出“建就满,满就建”的怪圈。一些城市大医院如今依然有着随意扩张的自由,并借此拥有更强大的“吸金”能力,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一个正向的指标与社会福音。遏制大医院的过多扩张,确实需要一些更“强硬”的约束了,社会整体医疗生态急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