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分级诊疗,医生自由流动比医疗机构整合更有效。一个是主动下沉,一个是被动下沉。从远期效果看,主动式肯定优于被动式
●当医生成为社会人时,人才流动的速度就会加快。哪里能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生就会去哪里,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近,一部记录张强医生等创业者经历的影片《内心引力》上映,在医务界引起热议。张强从公立医院辞职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为医生自由执业闯出一条新路。
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个口号喊了多年,至今依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眼下,大多数医生都栖身于公立医院,头顶“事业单位人”的光环。虽然不少人抱怨收入低,但旱涝保收,日子倒也安稳。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躲在公立医院这棵大树下,不必担心日晒雨淋,谁还愿意自己去种树?因此,观望者众,下海者少。多数医生宁愿在体制内熬年头、等职称,一旦有了专家头衔,不管水平高低,患者都会趋之若鹜。
大多数医生为什么不敢下海?因为公立医院的江湖地位无法撼动。有人说:“你离开协和,什么也不是;协和离开你,照样是协和。”此话颇有道理。在我国,三甲公立医院凭借体制优势,垄断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科研等。在公立医院的“金字塔”中,医生群体出现了“阶层固化”。水平最高的专家坐在“塔尖”,占有顶级的资源;水平最差的医生沉在“塔底”,占有最低级的资源。如此一来,医疗人才流动就成了单向流动,人人都想“向上游”,谁也不愿“向下流”。所以,老百姓形成一个共识:找最优秀的医生,一定要去三甲医院,而不能去基层医院。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我国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要求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尽管医联体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但由于缺乏利益机制,好医生依然不愿主动下沉。即便是在医联体之内,人力资源也不能自由流动。专家到基层出诊,大多是“蜻蜓点水”。而大医院领办医联体,更多是希望基层多向上输送病人。目前,医生资源“向下流”主要靠行政命令,而不是靠利益引导。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好医生留在“塔底”,分级诊疗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实现分级诊疗,医生自由流动比医疗机构整合更有效。一个是主动下沉,一个是被动下沉。从远期效果看,主动式肯定优于被动式。
分级诊疗能否成功,关键看基层有没有好医生。那么,如何才能让好医生自愿“向下流”?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例如,取消公立医院医生事业单位人身份,让医生全部成为自由执业者,把医生从公立医院的“附属品”变成社会公共资源。一部分医生保持公立医院雇员的身份,其他医生可以通过医生集团等方式多点执业,也可以通过独立或联合开办诊所等方式创业。当医生成为社会人时,人才流动的速度就会加快。哪里能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生就会去哪里,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生无论留在大医院,还是到基层开诊所,都是市场竞争与双向选择的结果。当医生可以自由流动时,病人就会跟着医生走,分级诊疗自然水到渠成。
张强医生集团是一条“鲇鱼”,搅动了医疗人才资源的“一潭死水”。当越来越多的医生渴望流动时,医生自由执业的春天还会远吗?